10月6日晚,美國總統拜登在出席一次民主黨籌款活動時,就向其支持者們發出警告,聲稱世界面臨核戰“末日”的風險正處于自古巴導彈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10月8日,一輛卡車在克里米亞大橋的公路橋上發生爆炸,并導致鄰近鐵路橋上的7節火車油罐車廂起火。事件造成公路橋一側的兩節橋面垮塌,并已造成3人死亡。同時,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援引烏執法機構一名消息人士的話報道,克里米亞大橋爆炸是烏克蘭安全局采取的一項特別行動。隨后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這是一起針對“關鍵民用基礎設施的恐怖襲擊”。
而在此前9月的一次講話中,普京也提到:“當我們國家的領土完整受到威脅時,為了保護俄羅斯和我們的人民,我們無疑會使用一切現有手段。這不是虛張聲勢。”當下,俄烏沖突局勢進一步惡化,導致“核戰爭”的烏云籠罩在歐洲。人們紛紛開始擔心,2022年是否會迎來“核冬天”。
(相關資料圖)
什么是“核冬天”
在歐洲,由于俄烏戰爭的影響,民眾一直處在“核戰爭”的擔憂之下。自從俄羅斯總統普京命令核威懾部隊處于高度戒備狀態,以及對烏克蘭境內兩個核電站切爾諾貝利和扎波羅熱的擔憂,歐盟多個國家境內碘片需求激增。
在意大利,上周末威尼托、倫巴第和拉齊奧等地區媒體報道,對碘片和碘補充劑的需求突然出現,在某些地區的藥店,碘片和碘補充劑已經無法購買;在比利時,比利時藥劑師聯盟對媒體表示,比利時藥店正在向持有比利時身份證的人免費分發藥片,上周僅一天就分發了30,000多盒;芬蘭和荷蘭的情況類似,自俄烏軍事沖突開始以來需求猛增;一些藥店早就斷貨,但芬蘭藥劑師協會表示,沒有必要囤積藥片,因為目前該國家的供應量是充足的。同樣處于擔憂之中的還有法國、德國、挪威……
在這一背景下,“核冬天”這一概念再一次出現在歐洲人們討論的話題中。核冬天假說是一個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當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在大陸內地,氣溫總計可能下降40℃,這足以變夏日為冬日,變冬日為北極的冰天雪地。至于在沿海地區,例如在英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會少得多,可能只下降15℃。這是由于海洋溫室效應的緣故。但即便如此,沿海地區氣溫的變化也足以變夏季為冬季了。
這種黑暗與致命的霜凍,再加上來自放射性塵埃的高劑量輻射,會嚴重地毀滅地球上這個地區的植物。嚴寒、高劑量輻射、工業、醫療、運輸設施被廣泛破壞,再加上食品和農作物的短缺,將會導致因饑荒、輻射和疾病引起的人類大規模死亡。
最新分析表明,即使是小型戰爭也會帶來類似的全球性災難。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發生核戰爭會導致足夠可怕的后果,如果在工業城市和工業區投放一百枚核彈(僅占全球25,000枚核彈頭的0.4%),就會產生足夠的煙塵,導致全球農業癱瘓,而即使在地理上遠離沖突的國家也一樣會備受其害。
2022的冬天會是一場“核冬天”嗎?人們無得而知。反正至今歐洲大陸至今尚未遭遇核戰爭的打擊。對于“核冬天”的恐怖,政治領導人在進行緊張的盤算和推演。但是當“核冬天”到來的那一刻,首當其沖遭受苦難的,一定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抱緊中國取暖器
不過,相比起可能到來的“核冬天”,當下歐洲人更多是在擔心2022年已經到來的寒潮。美國彭博社報道稱,如果歐洲是一名學生,那么他的第一場“過冬測試”已經掛科了,沒有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做好充分準備。
9月末,歐洲遭遇了今年秋天的第一輪寒潮,這就像一場“過冬測試”。而要想安然度過今年冬天,在歐洲尋找替代能源的前提下,各國仍需要平均削減10%至15%的天然氣消費量,像德國這樣曾嚴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國家,更要減少20%。
然而,測試的結果是,德國家庭及小型商業用戶的天然氣消費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同比大漲14.5%。報道稱,德國顯然沒有通過這次“過冬測試”。德國能源監管機構——聯邦網絡局局長穆勒將這一數據形容為“令人警醒”的。穆勒還表示,“如果家庭及小型商業用戶不能節能,冬季能源短缺將不可避免”。
對于即將到來的冬天,英國天然氣和電力市場辦公室同樣也發出警告說,由于天然氣短缺,英國可能將進入天然氣供應“緊急狀態”。英國80%的家庭用天然氣進行取暖,因此一旦出現天然氣供應短缺,他們的取暖就可能中斷。他們還說,即便“緊急狀態”沒有出現,英國家庭的能源賬單也會大漲。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報道,由于燃氣供應不穩且價格飆升,歐洲許多家庭轉向柴火和木屑取暖,打算用古老的“燃木取暖”方式挺過寒冬。英國近期一項調查顯示,由于能源價格飆升,超過兩成受訪者打算今年整個冬季都不開暖氣。一些國家政府還建議購買毯子、蠟燭或燈籠,以便所有公民為過冬做好準備。
在這一時刻,中國電熱毯等取暖設備似乎成為這些歐洲人的“大救星”:在2022年,中國的多數家電產品對于歐洲的出口,其實都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是人們卻注意到,空調、電暖器、電熱毯等取暖設備的出口量卻在急速增長。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在今年七月份,歐盟各個國家進口中國電熱毯的數量就高達了129萬條,環比增長了接近150%。
有趣的是,在剛剛結束的成都世乒賽團體賽后,在各國運動員即將離境之際,賽事組委會組織了“把成都帶回家”的購物活動,其中成都老牌小家電企業彩虹集團的電熱毯以“特色紀念品”的身份出現,深受歐洲運動員和賽事工作人員的喜愛,被中國網友們戲稱為“雪中送毯”。
這些中國產的取暖器,可以說是幫了歐洲民眾不少忙。相對于飆漲的電價,省錢成了歐洲人民選擇取暖器的第一要義。而小型取暖設備正好具有便攜、能耗少(省電)的特點。英國《每日郵報》算了筆賬,一條額定功率100瓦的電熱毯開一整晚,大約8小時,所需要的電費僅為0.42英鎊,這比開暖氣劃算太多。數據顯示,近90天內,國內電商平臺上取暖電器的需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40%;電熱毯同比增長超70%;熱泵式熱水器的需求量,同比增長超100%。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德國、波蘭、荷蘭、英國等歐洲區域。
不過,就算是中國家電工廠正在全負荷地生產取暖器,但依然難以緩解歐洲人的絕望。美國彭博社當地時間8日發布題為“絕望的歐洲人重新開始使用世界上最古老的燃料取暖”的報道稱,歐洲用于供暖的能源中70%來自于天然氣和電力,隨著俄羅斯的供應量大幅減少,木柴已經成為一種搶手的商品。彭博社還稱,在德國,甚至有人詢問有關燃燒馬糞及其他冷門燃料取暖的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