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市場二十多年的洗碗機終于迎來強制性國標。
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的GB 38383-2019《洗碗機能效水效限定值及等級》(簡稱“洗碗機國家能效標準”)正式執行。該《標準》不僅規定了國內洗碗機的耗水耗電量、洗凈性能、烘干性能等標準指標,還為行業監督管理,淘汰高耗能、低性能產品,引導市場向高效能產品邁進提供了技術依據。
“舶來品”落地難 市場亂象叢生
近年來,在廚電市場上有個很明顯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集成灶品類開始搭載洗碗機功能。事實上,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用洗碗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家庭熟知,洗碗機市場發展如火如荼。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洗碗機市場零售額87.0億元;零售量191.9萬臺,同比提升31.0%。
而作為一個“舶來品”,洗碗機在國內落地生根并沒有那么簡單。由于飲食習慣的不同, “根本洗不干凈”“只能洗碗不能洗鍋”“浪費水、電”等關鍵詞一度高頻出現在家電論壇上,讓消費者對心生退意。而后隨著市場接受度提高,各大中小企業也聞風入局,幾百元到上萬元的產品層出不窮,更是讓消費者挑得眼花繚亂,一不小心就花大價錢吃了大虧。
2月9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2020年洗碗機、彩色電視機等34種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其中抽查了浙江、河南等5個省市20家企業生產的20批次洗碗機產品,有4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率達20%。
行業或將經歷大洗牌
一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相關標準和規范的支持,避免虛假宣傳所產生的用戶抱怨和市場混亂。記者梳理發現,從2019年7月,中國質量檢驗協會、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召開《家用水槽洗碗機》團體標準制定啟動會議開始,《中國洗碗機行業標準》《中國廚房洗碗機技術規范》等和洗碗機行業相關的標準的規范越來越多,更新頻率也越來越高。
雖然行業推薦性團標不斷發布,但強制性國標卻一直缺失。
4月1日,《洗碗機國家能效標準》正式執行。“前者屬于企業自愿執行的標準,且偏向技術類要求,而后者是必須執行的國家標準,產品想要上市必須達到相關標準。”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魯建國在接受消費日報記者采訪時解釋道,“兩者對于企業的約束力不同,對產業的影響力、引導性也不同。”
產業觀察人士表示,從短期來看,《洗碗機國家能效標準》的實施會提升洗碗機行業準入門檻,加速淘汰一些缺乏技術實力的長尾品牌,從長期來看,宏觀層面則有利于國家可持續、綠色節能社會的打造,行業層面則有利于洗碗機行業品質化、高端化發展進程。
分析人士稱,國家強制標準執行將讓一些高能耗、高水耗的產品淘汰,并為市場的洗牌提供了嚴格的執法依據。“市場至少會有30%以上的品牌遭到淘汰,因為從技術研發能力、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上講,目前的洗碗機市場至少有30%以上的廠家根本達不到洗碗機國家能效標準的要求。”
標準有望成為重要選擇依據
除了給市場管理人員提供執法依據,《洗碗機國家能效標準》還為消費者挑選產品提供了參考標準。“與空調、冰箱不同的是,洗碗機增加了水效標志。洗碗機能效、水效分為5個等級,在同等洗滌負載和程序條件下,1級耗電、耗水最少,5級耗電、耗水最多。”魯建國介紹道。
距離《洗碗機國家能效標準》的正式實施已經接近半月。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目前市面上售賣的洗碗機已經陸續貼上能效、水效標志。但在電商平臺,仍有不少企業表示對《洗碗機國家能效標準》并不知曉。
4月12日,記者向電商平臺上多家洗碗機專賣店的客服人員問及店內哪些產品現在已經貼有能效、水效標志時,大部分人員表示不知道有這樣的要求。有些人員則以功率為理由,表示洗碗機和冰箱、空調之類的大功率電器不一樣,功率根本達不到能耗劃分的門檻,所以暫時沒有幾級能耗之分。“洗碗機一個月,滿打滿算才30度電,根本達不到能耗劃分的門檻。”該客服人員解釋稱。
對此,魯建國表示,嚴格來講,4月1日起,市場上的洗碗機產品都應該貼上相關標識,但由于企業和管理部門存在法律意識薄弱的情況,部分企業總找各種理由不執行法律、法規和標準,導致推行變慢。面對這種情況,魯建國表示,一方面需要標準制定部門持續推進相關工作的落實,另一方面還需要從消費者入手,通過多做宣傳,讓消費者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拒絕購買沒有明示能效、水效等級的產品。
中國家居/設計產業互聯網戰略專家王建國認為,當《洗碗機國家能效標準》應用一定的時間后,成功經受了市場的檢驗、發揮了幫助公平交易、輔助消費者選優淘劣的功能后,《洗碗機國家能效標準》就會成為專業、權威的標準,深得市場買賣雙方的擁護,也會有可能成為空調、冰箱等家電的能效標識一樣,成為消費者購買洗碗機的重要篩選依據。(本報記者 王薛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