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通常是企業舉辦年會和尾牙的時候,也是營銷單位沖刺一二月份業績的時候,更是工廠進行生產線改造和設備維修的時候,一方面設備本身自然折損,需要利用年前停產空檔進行維護檢修;一方面生產裝備技術不斷革新,新增設備提升產品工藝和生產效率,尤其是施釉線、生產線和加工線的設備升級;另一方面就是新增生產線,有條件的另投新廠或上整條新線,條件不足的改造噴霧塔、壓機、釉線、窯爐、加工車間等等環節,從而達到提升產能、降低成本、擴大利潤的目的。
毫無疑問陶瓷行業已經步入了存量時代,所謂存量時代,就是企業的生產能力已經超過了市場的需求,產能過剩、庫存爆倉、市場飽和是最基本的存量特征。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全國瓷磚累計產量高達94.3億㎡,2020年全年預估瓷磚產量累計將突破100億㎡(陶瓷信息注:該數據準確性存疑)。這個數據如果準確的話,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增長,畢竟2020年第一季度深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要知道2019年全年瓷磚產量是82.25億㎡,而2018年也不過90.1億㎡而已。
縱觀2020年房地產調控政策及宏觀經濟走勢,房地產市場尤其是裝修市場出現了明顯變化:一方面是住房成交率整體下降,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房地產累計開發投資比增速6.8%,比2019年全年回落3.1個百分點。一方面是精裝房滲透率不斷上漲,早在2019年新房精裝樓盤的比例就攀升到了30%以上。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下,二三線以下城市房價均呈現不同幅度下滑,成品房投資和裝修熱度大大降低,一線城市也在“大力發展租賃住房,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的指導下,不斷加大住房調控和租賃住房開發力度,樓市回歸了難得的理性狀態。平時聊天也能感覺到身邊談投資買房的人少了,多數人都不看好當前的樓市,部分人即便是剛需也慎之又慎。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20年瓷磚產量依然再創新高,似乎有些矛盾。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和動力在支撐著瓷磚產量增長?實際上陶瓷行業整體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從陶瓷行業上市企業的公開銷售數據來看,即便是這幾個上市企業銷售總合,也不過才占陶瓷市場總規模的幾個百分點而已,頭部企業以外的中小企業數量雖眾,但規模更不在話下。整體上,陶瓷行業的市場格局呈現分散化的特征。
存量時代的陶瓷行業競爭,由于企業分散化和工程、整裝、家裝以及零售等渠道多元化的特點,即便是陶瓷行業中的上市企業,其市值規模也是相對較小。陶瓷行業暫時還難以像電商、家電行業那樣呈現壟斷化、單一化、寡頭化局面,這也給了大家公平競爭的機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而這90多億平方米的瓷磚,究竟有多少流通到了消費者的裝修或精裝房中,又有多少躺在了企業工廠或經銷商的倉庫呢?答案恐怕沒人知道。
今年的年底生產線改造,我們看到了兩種現象:一種是上巖板或者新的規格品類,一種是擴大現有產品品類生產規模。無論是上巖板還是上陶瓷生產線,追求產能最大化都是趨勢。
企業改造或新增生產線,當然繞不開巖板這個熱門話題。脫胎于瓷磚的巖板,作為一種新材料橫空崛起,也為2020年的陶瓷產量數據刷新,做了一定貢獻。但我認為巖板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啟發甚至逼迫了一些企業不得不去轉型:既然沒有巖板的先鋒優勢,勢必要另尋適合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否則就算不是敗給巖板,也是敗給了巖板的風頭和巖板引起的消費端變化。所以在這種局面下,上巖板是大勢所趨,尤其是有實力的企業,或在終端和設計渠道有影響力的一線品牌,如果沒有巖板這個先鋒加持,顯然很難匹配或鞏固自身的江湖地位。
真正迫于形勢的是二線企業或中小品牌,基于自身渠道實力和產銷平衡的考量,上巖板可能不是最佳選擇,或者還想等子彈再飛一會,但是他們中仍然有人選擇“大勢所趨”,不過這個“大”是體量大、產能大、品類大甚至規格大,他們正是做別人所不做的,或別人想做而做不到的,或別人做了而他們要做的更大、更強的。
泥沙俱下不可怕,大浪淘沙始見金。2021年,在境外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情況下,在國際貿易環境持續惡化情況下,在世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情況下,國家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的格局下,陶瓷行業的產能擴大化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必將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和企業新一輪轉型升級。
在這樣的形勢下,可以預見2021年陶瓷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通過產量換取銷量,通過產量降低成本,通過產量擴大市場占有率,或許不失為存量時代不錯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 大產能
